胆石症(胆囊结石、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症状时大多不受重视,可一旦胆囊结石移动到胆管里或胆管内结石造成梗阻,就会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黄疸、高热),如不及时诊治可能危及生命,然而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康复时间长,ERCP微创治疗,可以快速去除病因,取出胆管结石,缓解病痛。
“90后”患者外科手术风险高
92岁的王奶奶(化名)因“腹痛、黄疸、发热1天”入院,入院时体温39.5℃,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17*10^9/L,总胆红素95.4umol/L,ALT 431U/L,AST 75U/L,腹部CT见胆总管扩张、胆管内多枚结石,且已经出现了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寒战、高热),病情危急,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感染性休克,传统的取石方式需要外科开腹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留置T管引流,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王奶奶既往有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外科手术对于92岁高龄的王奶奶来说风险高,家属对于外科手术也顾虑重重,市一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新孚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ERCP操作过程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应的处理方式,征得家属同意并经科室紧急讨论后,陈新孚决定立即为患者行急诊ERCP术。
10余枚结石竟然是“元凶”
据副主任医师陈新孚介绍,术中发现患者乳头开口处有乳白色脓液流出,说明患者已经出现“化脓性胆管炎”,插管造影发现胆总管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结石,最大结石直径达1.2cm,在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护师闫坤的配合下,陈新孚采用球囊扩张后行胆管清扫,总共取出10余枚黄色成型结石及较多乳白色脓液,有效解除了胆道梗阻,术后王奶奶的腹痛及发热症状立刻得到缓解。
术后3天王奶奶病情明显好转,复查检验结果提示炎症指标,复查胆红素及血常规基本正常。查房时,王奶奶拉着陈新孚的手说:“手术做完以后我就感觉好多了,吃饭睡觉都不难受了,谢谢小陈医生啊。”家属在旁感慨老人病情恢复之快超乎所料,连连向市一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道谢。
消化内科团队常规开展ERCP术护患者健康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简称ERCP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ERCP技术飞速发展,在胆胰管造影显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引流术、内镜下胆胰管狭窄扩张术、Spyglass等相关治疗技术,大大拓宽了其所能诊治的疾病范围。ERCP通过人体自身消化腔道进镜,在内镜下直视操作,不产生额外手术切口,具有微创、有效、安全、可重复的特点,现已成为多种胆胰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主要适应症有:胆总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肿瘤导致的胆管梗阻、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等。
市一院消化内科在淮海地区率先开展ERCP有关治疗技术,至今累计病例2000例左右。副主任医师陈新孚称,该技术因其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类对像王奶奶这样的高龄患者相对“友好、有效”的技术。陈新孚从事相关研究十余年,擅长进行胰胆管疾病的诊疗、ERCP相关诊疗,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刘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