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临近傍晚,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医生韩燕结束了一天10个小时的繁忙,终于可以在医院休息室的床上一边输液治疗她的“宝娟嗓”,一边打开手机看看新消息。
“自放开以后,我们急诊医学科就进入了超负荷、连轴转的‘循环’之中,上班时间很多医护甚至忙得顾不上吃饭、上卫生间,带病上岗也已经是常态。”韩燕在受访时称。据了解,她本月21日刚从徐传院上完最后一个夜班,就迅速回归到市一院急诊大家庭,投入到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他们面对的急危重症患者大多有感染经历,有些患者被送来时呼吸急促、憋喘严重、有复杂的基础疾病,指脉氧只有60、70%的都十分常见。“回院后,我发现我的很多同事都感染了,我开始还庆幸自己是最后一批没中招的急诊医护里的一员,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一组班下来嗓子有了明显症状,两天后我也感染了。虽然近来急诊工作量倍增,重症率也是居高不下,尤其是急诊抢救室,可以说一床难求,一直处于每日爆满的状态,但我们急诊人在面对扑面而来的复杂病患和强大的病毒时,我们没有丝毫畏惧、退缩。”韩燕讲述着回院后眼前急诊人的真实现状。据她介绍,很多急诊人工作期间是屹立不倒的无畏勇士,但一下班在这里,在这个狭小的休息室,他们成了需要彼此互相治疗、慰藉的患者,休息室成了他们自我疗愈的“治疗室”“输液室”,他们把自信、勇敢、坚强的一面展现给了患者,把伤痛、焦虑、无助留在了这片方寸之地。
韩燕说,虽然急诊人正面临职业生涯里前所未见的重大考验和强烈冲击,健康的红灯也在频繁预警,但看到源源不断涌入的、被病痛折磨着的那一个个陌生的面庞,急诊医护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身处病痛中的他们,除了医者身份,又多了一层作为“患者”的感同身受。
“很多患者和家属,听到我们哑着嗓子问询、救治,都很自觉地排好队,说了很多体贴的话,比如医生病着本该休息的,还在这儿给我们看病,医生真是太辛苦了。能够得到患方的理解和尊重,累也值得了。”据悉,韩燕和同事们在昨天救治了一位59岁的新冠感染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到院时指脉氧只有80%,经过全力抢救,回升到95%,患者家属在现场向医护团队表达感谢,竖起大拇指的一刻,很多在场医护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下班后韩燕会简单买点吃的,有时是一天中的唯一一顿饭,开车回到宾馆,感觉状态稍好点时,会和家中的两个孩子视个频。她的小女儿只有1岁多,她说哪怕就是隔着屏幕摸摸孩子的小脸,也能驱散她一天的疲惫,她的儿子8岁了,自己学习之余,还懂事地帮奶奶照顾年幼的妹妹,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对母亲的思念。“家里孩子们太小,怕他们和我一起阳了,我还得上班,没人照看他们,就在宾馆渡过这段最忙碌、紧张的日子,希望能尽量拖延家人被感染的时间吧。”作为一名战斗在医疗救治最前沿的母亲,她在用自己有限的方式,表达着对孩子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