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一位患有鼻咽癌、脑梗多年,丧失吞咽功能,长期鼻饲进食的中老年男性来到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初见王先生(化名)时,他因为患病,整个人骨瘦如柴,面部也瘦到脱相了。”徐州一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陈光侠教授回忆道,“为了保证王先生获得良好且充足的营养供给,考虑到王先生无法耐受麻醉,经过前期与他的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团队在局麻下,为其实施经皮内窥镜下的胃造瘘术。”
“我们老王现在的身体情况,能承受得了这个手术吗?”决定手术前,患者家属向陈光侠教授坦陈自己的顾虑。“没问题的,他可以的,请相信我们。”陈光侠教授坚定的回答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一份信心与希望。“很多时候,医生需要依托扎实的专业技术,适时地在与患者沟通时展现其胆识和坚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要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尤其在患方心绪摇摆不定的时候。患者找到你,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信任,甚至是命运和未来交付给你,作为医者,怎能不审慎、不珍视、不坚定?!”
据介绍,经皮内窥镜下的胃造瘘术,简称(PEG),它是一种无需开腹在内窥镜的引导下进行的“牵引式”胃造瘘术。它集不开腹,操作快捷,胃饲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经济有效,护理方便等诸多优势于一身,是一种对人体损伤性较小的微创手术。陈光侠教授指出,该术式适用于外伤或食管肿瘤造成病人进食困难;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多发性脑梗塞,急性中风等)导致长期丧失吞咽功能,不能经口或鼻饲喂养;食道穿孔、食道-气管瘘致进食困难等人群。
“王先生的手术是在我和刘世育副主任,以及曹琳琳护士长等人员的配合下完成的,我负责手术穿刺和PEG管放置,刘主任将内窥镜通过患者的口腔、咽、食管等推进到胃内,在观察胃壁有无肿瘤、溃疡及食管静脉曲张等影响胃壁穿刺的情况后,向胃内注气,直到患者的胃壁被充分地充盈起来,使胃前壁紧贴到腹壁上。”陈光侠教授继续说,“当内窥镜镜头被调节对准胃体部前壁时,于腹壁外可看到由内镜灯光透过腹壁形成的红色光点,我们随即把这一点作为腹壁的穿刺点。”陈光侠教授说,经过约10多分钟的操作,一根胃造瘘管被成功植入,为患者提供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正常营养状态。
尽管手术已经完成数月,王先生在术中的一个暖心举动仍清晰地印刻在陈光侠教授的记忆中,“当时手术临近尾声,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准备收尾时,躺在手术台上的王先生突然举起一只手,给我们团队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据介绍,消化内科已开展多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近日,陈光侠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携手术设备赶赴重症医学科,他们忙碌了一下午作术前准备,只为能够顺利地给一位在ICU急救的车祸伤患者尽快实施经皮内窥镜下的胃造瘘术。据了解,相同的时间,几位医护在消化内镜中心满负荷可承担40余台次的胃肠镜检查任务。从人力成本、时间投入和收效来看,这台手术的“性价比”显然不高。但在陈光侠教授看来,在医生的职业信条和字典里,“性价比”是鲜少被提及甚至应该被无视的词汇。“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且值得敬畏和尊重,不计成本、全力以赴地守护、支撑和延续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是最无价且最为重要的,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铭记。”陈光侠教授如是说。
出境专家
陈光侠
徐州一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主任医师。
徐州医科大学及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13次党代表、江苏省消化内镜学会委员、江苏省消化学会青年委员、江苏省消化内镜学会早癌诊治学组委员、江苏省胰腺疾病介入与超声学组委员、江苏省健康科普专家库委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徐州医科大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徐州市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徐州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胃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师协会理事、徐州市医疗损害鉴定委员会专家、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徐州市拔尖人才、徐州市榜样人物、徐州市十大科技青年、徐州市卫健委医学领军人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333人才工程课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大学社会发展计划课题等省市科研课题多项,在研科研经费600多万元。获得省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获得专利7项。
具有丰富的消化科理论及临床经验,对消化科相关疑难危重疾病如重症胰腺炎、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慢性胰腺炎、胃食管反流病、胃肠道淋巴瘤、MALT淋巴瘤、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有特长,擅长小肠镜检查治疗、内镜下超声诊断技术,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胃全层切开术(EFR)、黏膜下经隧道肿瘤剥离术(STER)、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及硬化剂治疗等多种内镜下微创手术。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高级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记者 | 韩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