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一院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杜盛阳专家团队凭借精湛的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成功为一位78岁谢大爷(化名)实施了“UBE内镜下腰3-4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为其解除了腰椎“铠甲”的折磨之痛。
杜盛阳在手术中
腰椎“锈锁”10年,“剧痛”6周,夜不能寐,辗转多家慕名徐州一院求医
10年前,谢大爷开始出现腰部疼痛,时好时坏,劳累后疼痛会加重,自我描述腰像“生锈”一样不敢活动,休息理疗能好转,未到医院治疗。6周前的一次不经意“闪腰”,让谢大爷的左腿出现了剧烈的放射痛,夜不能寐,痛不欲生。尝试了以往的各种保守治疗方法均无法缓解疼痛,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欲寻求最佳治疗方法,最终慕名来徐州一院就诊。
精准决策:该出手时才出手 避开“大刀阔斧”风险
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杜盛阳接诊后,经过详细的病史问询,仔细的专科检查,必需的影像学项目,最终得出结论:“患者虽然存在先天性的‘腰5峡部裂’和长期的‘腰5-骶1滑脱’,但10年来并未引起明显的神经症状。这次剧痛完全是新发的腰3、4椎间盘脱出所致,‘元凶’不是腰5-骶1的峡部裂型滑脱。”
杜盛阳医师同时解释:“既然这次剧痛是老人就医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只需要解决这个'急性问题',没必要‘大动干戈’。如果看到片子上的异常就要处理,那么老人至少要融合3-4个节段,打入6-8枚螺钉,虽然看似解决了‘所有问题’,但这对于一个78岁的老年人,这种‘大刀阔斧’的手术具有很多不可控的风险!”
因此,经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决定:
1、 仅处理导致剧痛的腰3/4脱出椎间盘
2、 保留原有腰椎滑脱结构(无需固定融合)
3 、采用UBE微创技术精准"拆弹"
杜盛阳团队经过详细沟通相关风险和利弊后,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与配合。
MRI显示腰5椎弓根峡部裂和腰5-骶1的滑脱(红箭头所示)
CT显示双侧椎弓根峡部裂(红箭头所示)
如“牛眼”一样的椎间盘髓核组织(红箭头所示)
UBE微创技术解顽痛“铠甲” 维持脊椎“原厂配置”疗效好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麻醉医师刘苏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精细调控麻醉深度,仔细监测生命体征,在护士周慧的密切配合下,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术中,手术主刀杜盛阳和主治医师朱嘉俊、杨宇明、张庆曦在透视下定位腰3-4椎间隙,在高清内镜视野下小心保护神经组织,以髓核钳轻柔取出多块“发黑”变性的游离髓核组织,脊髓及神经根得以充分减压。
此手术创伤小,出血量仅20ml,维持脊椎“原厂配置”的生物力学结构,实现“以小创伤解除大压迫”。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症状和体征较前显著改善。在护士长马文娅带领护理团队精心护理下,恢复时间大大缩短。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5天后顺利出院。
何谓UBE手术
据杜盛阳介绍,“UBE(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腰椎微创手术方法,通过两个独立小切口分别建立内镜观察通道和手术操作通道,在持续冲洗下进行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或椎间融合等操作。相对于传统技术具有:切口小、正常组织破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复工复学快等优点,同时该技术适应范围广,可应对复杂狭窄、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该手术案例生动诠释了“精准医疗”的真谛:不以影像学表现决定治疗,而以临床症状为导向,用最小创伤解决关键问题。同时也展现了精准医疗与微创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复杂脊柱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徐州一院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团队秉承“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紧跟脊柱微创技术发展的步伐,以微创化、精准化、个性化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广大脊柱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重启希望之门。
专家介绍
杜盛阳
副主任医师
中国矿业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微创学组委员
江苏省脊柱菁英会(苏菁会)会员
徐州市显微外科学会委员
徐州市临床骨干研修项目培养对象
徐州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擅长各种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侧弯、脊柱结核、脊柱感染性疾病和脊柱术后并发疾病等。
专业擅长:
各种脊柱微创技术,包括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镜、椎间盘镜技术、大通道内镜、镜下融合技术、颈椎Key-hole内镜技术);脊柱经皮微创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皮椎体成型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记者 | 黄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