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的医疗战场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用专业守护生命,这就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从1960年成立急诊室,再到1986年正式成立急诊科,科室历经65年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急诊抢救、急诊输液、急诊ICU、急诊病房和创伤中心为一体的急救中心。近年来,科室以“强建设”为核心,在架构优化、技术升级、智慧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急诊急救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综合救治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成为区域急诊领域的标杆力量。
构建多维度协同救治网络
走进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功能分区的科学布局彰显着“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就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急诊ICU、创伤中心、急诊手术室等核心单元有机衔接,形成覆盖“接诊—抢救—监护—手术—康复”全流程的闭环体系。
作为全市成立最早的急诊专业临床科室,科室现有医护人员近15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30人,省市级专科护士20人,年急诊量居全市医院前列。抢救室内,移动式抢救床、心肺复苏机、多功能监护仪、高频射流呼吸机、除颤器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达到三级医院顶尖配置;急诊ICU配备血液灌流机、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ECMO(人工心肺支持技术)、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设备等,为危重患者筑牢守护生命的“坚强堡垒”。
张良带领团队查看患者情况
“科室救治能力的提升,在于多学科协同的‘立体作战体系’。”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良说。近年来,徐州一院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覆盖急危重症全链条的高效救治体系,持续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五大中心通过打破科室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单病种救治效率,更推动医院在多学科协作、智慧医疗应用、应急响应能力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百姓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急危重症医疗服务。
徐州一院眼科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分中心、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优势学科、徐州市眼科诊疗中心,始终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眼病诊疗体系,下设12个亚专科,在复杂疑难眼病诊疗领域具备显著技术优势。为满足患者全天候眼健康需求,医院开设了24小时眼科急诊,用专业与速度守护眼科急诊患者的光明视界。
去年11月,40岁的周先生(化名)在工作时遭遇意外,一根长达4公分的钢钉猛然射入他的左眼,穿透眼球,击碎颅骨,深深嵌入颅内。当周先生被送到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后,创伤中心值班医师王振迅速对患者进行了初步检查和病史询问,并立即安排急诊CT检查。急诊医学科护理团队迅速完成了给氧、心电监护、血标本采集和静脉通路开放等抢救措施。
经过充分评估和讨论,来自神经外科、眼科·泪器及眼鼻相关疾病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等多学科的专家最终为周先生制定了一套详尽的手术方案,由神经外科团队负责从左侧额颞顶部翼点入路进行微创取钉,眼科团队随后处理眼部创口,口腔科团队则做好准备,随时上台协同救治。最终,徐州一院多学科团队凭借精湛医术和密切配合,成功让患者转危为安。术后第二天,周先生的病情便趋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
这场救治的成功,是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创伤中心等多学科协作、快速响应与精湛技术的有力证明。据了解,创伤中心自2023年11月开科以来,构建了由急诊医学科主导,骨科、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介入与血管外科、烧伤整形创面修复及手足显微外科、重症医学科等16个学科组成的多学科联合救治体系,打破了传统科室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据统计,创伤中心开科至今,门急诊量29186人次、住院患者量3623人次、手术量1712人次(含四级手术352台、三级手术896台)。收治患者以多发伤、复合伤、高空坠落、交通事故为主,涵盖多器官损伤、严重颅脑损伤、复杂骨折等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持续提高。
硬核技术托举生命希望
技术是急诊救治的“定海神针”。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实现重点专科一般技术项目100%开展,重点技术项目开展率达85%以上,为救治能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在中毒救治领域,科室已成为区域内中毒救治领域的标杆。配备全套血液净化设备,每年收治有机磷农药、除草剂、鼠药、精神类药物等各类中毒患者近200例,抢救成功率在徐州及周边地区名列前茅。“对于无特效解毒剂的中毒,早期干预是关键。”张良介绍,以“敌草快”为例,它会快速损伤肺、心、肝、肾等多器官,死亡率极高,但通过洗胃、导泻、血液灌流等综合手段,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今年初,患者小李(化名)因误服“敌草快”被紧急送医,毒理学报告显示其体内药物浓度高达1642ng/ml,属重度中毒。科室立即启动中毒救治预案,给予活性炭洗胃、导泻后转入急诊ICU,实施血液灌流治疗,每6小时一次,同步辅以抗氧化、抗炎、护胃保肝护肾等综合措施。经过4次灌流,小李体内药物浓度降至39.8ng/ml,肝肾功能、胰腺功能逐步恢复,呼吸循环稳定,最终顺利出院。
在重症救治领域,科室实力同样突出。配备呼吸机、除颤仪、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ECMO等高端设备,其中ECMO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心搏骤停、严重心衰等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ECMO就像‘体外心肺机’,能在患者心肺功能衰竭时替代其工作,为脏器恢复争取时间。”张良介绍,目前科室已成功运用该技术救治多例危重患者,突破了传统救治瓶颈。
为提升团队技术能力,科室建立了严格的培训体系。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床边超声、微小血管吻合等急救技能成为急诊医生的“必修课”,8成以上人员参加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多名技术骨干通过创伤高级生命支持(ATLS)、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认证。在科研方面,科室锻造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近年来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申报院三新业务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12篇,实现了从“临床为主”向“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转型,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秒级响应”见证救治实力
急诊医学的价值,在一次次与死神的赛跑中愈发清晰。科室的每一次成功抢救,都是综合实力的生动诠释。
今年6月初,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在科室展开。一名分娩后突发大出血的产妇被紧急转运而来,抵达时已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微弱,生命体征濒临消失。“接到通知后,我们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张良回忆,“信息快核、通道速开、血源保障、精锐集结,每个环节都必须‘秒级响应’。”
急诊护士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中心,精准获取产妇建卡血型等关键信息;院内“绿色生命通道”瞬间贯通,输血科紧急调配充足血液制品待命;急诊医学科、产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火速集结,严阵以待。患者抵达后,抢救即刻展开: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多路静脉通路建立、升压药物精准泵入……20分钟高效复苏后,产妇一度停止的心跳和呼吸恢复。
但危机未消,床旁超声显示产妇的子宫体积异常增大,宫腔内存在残留物及大量积血,出血源头没有止住。“必须立即手术!”抢救团队当机立断。在严密监护和持续生命支持下,产妇被迅速转运至手术室,早已就位的产科、麻醉科团队无缝接力,成功实施手术,彻底止住出血。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产妇终于转危为安。
“5G智慧上车即入院”提升急救效率
“以前,患者到院后才开始信息登记、检查准备。现在,救护车刚出发,院内就已掌握病情,提前制定方案。”张良介绍,目前,科室已推行“5G智慧上车即入院”项目,提升急救效率。作为全市主城区试点单位,科室2024年完成5G救护车升级,实现了院前与院内的“零时差”衔接。通过系统接口优化,目前已实现智慧救护车音视频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同步推送、车辆预到达时间提醒、患者主诉与接车地址共享、车中预检分诊及挂号等5个方面信息共享。“移动5G可以与手机互联,对于创伤、心梗等急危重症,这种模式能让院内专家远程指导院前抢救,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徐州一院已推行“移动5G智慧上车即入院”项目
不久前,一名遭遇车祸的重伤员被“5G智慧救护车”转运至院,途中医护通过5G系统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伤情视频,院内创伤中心提前启动预警,骨科、神经外科专家在线会商,初步制定救治方案。患者抵达后直接进入手术室,多学科团队同步开展颅内血肿清除、骨折固定手术,最终转危为安。“信息传输实时化、患者信息同步化、急救衔接无缝化、协同诊治精细化,这就是智慧急救的优势。”张良表示。
步履坚实迈向区域急诊医学高地
急诊医学科的责任,不止于院内急救,更延伸至公共卫生前端。今年5月9日,徐州一院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及成人预防接种门诊正式开诊,成为科室服务群众的新窗口。
“这两大门诊的开诊,是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公卫政策、健全医卫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张良介绍,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实行24小时服务,配备专业医护团队,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开展伤口清洗、消毒、疫苗接种及主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等全流程服务,为动物咬伤、抓伤患者筑牢健康防线。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则针对流感、肺炎、乙肝、带状疱疹等常见病、慢性病,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成人提供个性化接种建议,助力提升区域成人免疫力。
多年来,科室的专业与坚守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苏省人民满意医疗卫生服务窗口”“江苏省用户服务满意班组”“江苏省巾帼文明岗”“徐州市工人先锋号”“徐州市五一先进集体奖章”“徐州市人民满意科室”“徐州市级青年文明号”“徐州市优秀护理团队”等称号。医院获批成为首批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单位、徐州市航空医学救援基地医院,为全市航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医院的院前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正擘画着更清晰的蓝图:持续深化徐州南区急诊和重症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院前院内一体化体系,让5G智慧急救覆盖更广区域;加大尖端技术的临床应用力度,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深化与徐州周边地区医疗协作,扩大区域辐射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让更多新技术、新疗法惠及患者。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更是生命的‘前哨’。”张良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更强的建设、更高的能力、更暖的服务,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希望,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贡献力量。”从灯火通明的抢救室到疾驰的5G救护车,从精准的血液灌流到无缝的多学科协作……徐州一院急诊医学科正争分夺秒地筑牢百姓的生命防线,在守护百姓健康的答卷上,书写新时代医疗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来源 | 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