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 0516-962011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门诊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 13:30-16:30 周六、日照常
新闻中心

九秩征文 | 四十九载春秋问暖,徐州一院人牵挂如初——"唐山男孩"你现在过得好吗?

  1976年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救援队伍火速集结,用行动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时,数百名唐山地震伤员转送到徐州救治,其中30 多名伤员在徐州一院经过紧急救治后康复出院。一院人以精湛医术与人文医疗护理服务,温暖了灾后寒夜。

  我当时在小儿科从事护理工作,参与了唐山地震伤员的救治。其中,一个头部受伤的10岁左右的小男孩——小名好像是“小波”(音),我们听说他的父母在地震中已双双罹难,因此印象特别深刻。他的头部伤口当时缝了十几针。小波的爷爷同时在骨科病房接受救治。懵懂的他太小,尚不知晓这场灾难已永远改变了他的命运——我们谁都不忍心说破这个残酷的事实,只想用加倍的爱心为他筑起一个临时的“家”。

  在医院接受治疗之外,科室同事对小波都分外关爱,想着法逗他开心,驱散其内心伤痛的阴霾。那时我家住在医院附近,家里有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弟弟正放暑假。我便常把他带回家,让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像亲兄弟般分享零食和笑声。

  闲暇之余,我还带着这个“唐山男孩”逛了快哉亭公园、云龙公园等景点。小波爱吃徐州的金果棒,我就特意买来,看他咬着脆甜的糖衣眯眼笑;他伤口疼得没胃口时,我便经常煮一碗鸡蛋汤,看他捧着碗慢慢啜饮,暖意从胃里漫到眼角。

  最难忘的是和小波的合影。虽然当时他头部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可笑容却比阳光更灿烂。这些照片我至今珍藏在相册里,偶尔翻到,恍惚间还能看见他蹦跳着跑过走廊的背影,听见他喊“张姐姐”时奶声奶气的尾音。

  感谢从事新闻工作的张晓阳用相机定格了我们和小波难忘的护患情。2016年,张晓阳也带着对小波深深的牵挂,通过彭城晚报与唐山晚报共同联动,亦未能如愿寻找到这个"唐山男孩"。至今想起,仍是深深遗憾。

  49年过去了,我总在想:那个当年的唐山小男孩,如今是否有了自己的家?是否还会偶尔想起徐州一院临时温暖的“家”和“家人”?当年我们细碎的温暖,是否也曾在他后来的人生之路上,化作照亮风雨的星光?

  那份跨越49年的护患情,始终珍藏在我内心柔软的一角,对小波的牵挂从未褪色。如果能再见到他,我只想轻轻问一句:“小波,你过得好吗?”

  编后语

  在39年的护理生涯中,我还曾参与过汶川地震伤者的救治。此文是我作为一名退休护理人员对既往工作经历的回顾与感悟。

  徐州一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红十字医院,始终以人道主义为旗帜,无论是在唐山、汶川地震中的救援行动,还是在援青、援疆、援陕、援非、防盲治盲、微笑列车、明天计划、对口支援等社会公益,都充分体现了医疗技术的综合实力,展现了医院良好的品牌形象。一代又一代一院人薪火相传,以仁心仁术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张锦华,徐州一院ICU主管护师(退休)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交通指南
微信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