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 0516-962011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门诊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 13:30-16:30 周六、日照常
新闻中心

心理专家曹凯军讲述考前心理状态:压力大 焦虑多 易激怒

  高考刚过,中考来临。中考,对相当一部分考生而言,也是一场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智力竞赛。在考前这一段时间里,考生的心理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呢?

  压力大——考生的在心理、生理上,除了要承受中考这一空前的巨大的“压力源”之外,还要承受源于考生自加压力的“冲刺”、来自社会以及学校的励志加油和加班补课和来自家庭的督促鼓劲等产生的压力,一股脑地叠加到考生心身上。

  焦虑多——考前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因考生不同的人格特征或心理功能反应程度不同。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严重的考前焦虑,不仅对考生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容易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见有心悸、胸闷、多汗、腹部不适、失眠等症状。

  易激惹——考前,考生神经系统的兴奋阈值大大降低,表现出对很多刺激的“超敏”状态。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况,哪怕是轻微的刺激,也很容易做出剧烈的情绪反应,譬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还有时不时地与父母发生冲突、“要挟”。

  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提醒家长、提醒社会:当务之急是帮助考生调适心理状态,为他们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杜绝不良刺激。 如何有针对性地调整考生的心理状态呢?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曹凯军介绍了10个案例故事,以及在临床实践中整合和应用认知、行为、精分、催眠、正念、叙事等心理治疗技术,调适考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打造“平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的方法与体会。供考生和家长借鉴。

  案例故事1:考前,想放弃……

  雅文在妈妈的陪伴下刚刚看完考场就来到医院,愁容满面、步履沉重地走进诊室。

  C:雅文,出了什么问题呢?

  雅文:明天我不想考了……

  C:老师想听清楚你说的话请大声一些好吗?

  雅文:我想放弃……

  C:老师还想听得更清楚一些,好吗?

  原来,雅文作为某重点学校班里的“尖子生”,自从“三模考砸”后开始“抑郁”起来……经过正念行走训练和催眠等技术治疗后,该生恢复了笑容与活力。妈妈激动地说:“像换了个孩子似的……”高考第二天上午,见到兴高采烈的雅文。

  雅文:谢谢老师,我感觉语文数学考得很好。

  C:哈哈,今天看到信心满满的雅文真高兴。其实,老师最想知道的不是你昨天考的怎么样,而是你在考场上的心理状态如何。

  雅文:就是老师心理暗示的那样啊,考试时一直感觉头脑清晰、情绪稳定、身体轻松。

  案例故事2:考前,上课经常犯困……

  距离高考20天的时候,李眀毅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诊室。焦躁的妈妈说连续接到班主任三个电话:“其他同学都在拼命学,你儿子竟然上课睡觉……”李明毅同学,从初一到高三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中上水平,平时上课都能认真听讲,可最近半个多月以来,自个也不知怎么搞得上课时“老好犯困,有时一觉醒来第二节课都上了一半”。自己为这事和两次测试成绩明显下降特别苦恼。

  通过问诊排除了“睡眠障碍”等疾病之后,一是梳理出“诱发因素”:每当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已会或者已经听懂的情况下就容易犯困。二是商定“兴奋”、“替代”和“提醒”三个应对策略。经过2次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该男生上课犯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案例故事3:考前,没胃口……

  这段时间,晓娟让妈妈忧心忡忡的不是复习,而是“不想吃,吃得少”。家里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饭,还是提不起她“吃饭的兴趣”;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可吃了几天“管消化的药”也没感到有效。

  晓娟的检查报告排除了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和肝功能异常。属于常见的考前精神压力大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一是用认知行为疗法减轻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二是在保证每天摄入必须的营养素的同时,实施生活干预——“饥饿疗法”+适度运动。两天后,晓娟饮食恢复正常。

  案例故事4:考场“恐惧症”……

  来自安徽的之云同学,在得知考场设在**中学后就开始紧张起来。家人、亲朋和老师做了许多“疏导”工作效果不明显,只要一想到几天后要去那个学校参加高考就感到“心惊肉跳”。喜欢文学的她这样解释“病因”:这个学校是我的“滑铁卢”,中考就在那考砸的……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技术使之云认识到:“让我害怕的不是这个学校本身,而是自己对这个学校的看法”……在进入行为疗法之前我们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C:之云你的家庭作业做的很好,尤其是为你作出的改变非常高兴。

  之云:谢谢老师,这两天心情好多了。

  C:想问你一个问题,当你要走到一个地方做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或者去一个地方拿一个自己超喜爱的东西时,你会怎么走过去呢?

  之云:……我会,会兴高采烈地走过去吧

  C:兴高采烈的走过去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呀?

  之云:心里高兴、笑着,还会比平时走的快……

  C:回答的很好。这时候你的身体譬如你的双脚、双臂会是什么感觉呢?

  之云:……应该是脚步轻盈、轻快、双手轻松地摆动……

  C:之云太棒了。你告诉老师:当你想去一个地儿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时,你会脚步轻快、身体轻松和兴高采烈地走过去。是吧?!老师想告诉你的是:当你脚步轻快、身体轻松和兴高采烈地走到一个地点时,你的潜意识就会喜欢上这个地方……

  家庭作业:从现在,每天三次,以“轻、快、弹、笑”的动作和感觉去看考场……

  案例故事5:考前,静不下心来学习……

  高考越来越近,马天同学经常听课“走神”、做题“分心”。每当想到“马上高考了,老是静不下心来学”就“心慌意乱半天”,曾三次下决心订计划,但都是一两天后又回到“老样子”。

  首先,请马天做一份根据成功心理学原理与实验研究设计的《行为模式自评量表》,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10种通常行为作出“是”或“不是”的选择。其次,一起分析“注意力稳定性差”的情绪与行为因素。第三,商定下一步要采取措施:确立高考目标,制定详细的复习时间表,每天记录执行情况,想象训练,自我奖励。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马天克服了“走神”、“分心”问题,学校组织的两次语数外测试成绩也显著提高,而且多次表示“渴望参加高考”。

  案例故事6:考场,惊恐一刻……

  晓蕾要求帮助解决的心理问题说起来很简单:怎么度过考场里的“惊恐一刻”?

  每次“大考”,“从进考场坐下到卷子发下来这十几分钟里,我特别害怕,心发慌脑子乱,手抖的连字都写不成个……”

  治疗过程摘录:

  C:晓蕾,你有这十几分钟真好,真幸运!

  晓蕾:……

  C:很疑惑是吧?等一会儿你就明白,你还要感谢这十来分钟的。

  晓蕾:……

  C:在等待考卷发下的这段时间里,你会紧张,你的同学也会害怕,就是大人们在这种场合也不能气定神闲呀。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一时刻的紧张不安,是所有参加考试者常见的心理反应,只不过你反应的稍微强烈点儿罢了……

  晓蕾:奥,可我不明白老师说的真幸运、还要感谢它是什么意思?

  C:就是这宝贵的十来分钟,给了你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机会啊……你说是不是很幸运?你要不要感谢它呢?想想看。

  接下来带着晓雷一起做情景想象、腹式呼吸训练……复诊时,实施系统脱敏法。

  6月8日,高考第一天的晚上,晓蕾来电话说:……老师说的对,只要我努力我就可以做到!

  案例故事7:考前,突然失眠……

  苏州的张先生6月6日火急火燎的打电话说,女儿昨晚突然失眠,整夜翻来覆去一分钟也没睡着,一家人都急死了……在外地就读的白雪,一直是爸妈眼中“心态超好”的宝贝儿,大考小考颇有“大将风度”,连她自个也时常不无得意的问爸妈问老师:“每次考试前,很多同学这焦虑那焦虑的,我怎么就不知道焦虑是咋回事呢?”。

  通过咨询,一是帮助白雪逐步理清了思绪,这两天家人的频繁提醒督促,国内外亲戚的电话、短信、微信的“鼓励加油”以及朋友圈里点“赞”等等,虽然自己没觉着什么,但潜意识却做出了强烈反应并影响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二是指导冥想训练和身体扫描技术,并安排“家庭作业”。三是商定当天的“约法三章”:“多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论多困晚上九点之前不能以各种方式睡觉”。第二天一早,张先生发来短信:……孩子从昨晚九点多呼呼大睡直到早晨七点才醒。

  案例故事8:第二场考砸了……

  6月7日中午,考完语文的内蒙女孩从22楼坠落的当天,电话咨询了外地一个朋友的孩子。肖刚同学沮丧地描述了下午数学“考砸”的过程和对后续科目考试的灾难性预感……

  听他倾诉完毕,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肖刚,祝贺你提前走完了霉运”。然后告诉他一个权威性研究成果:在优秀考生中,大约有82.56%的同学,会出现一门科目考不出平时的水平,区别在于出现的早晚而已……肖刚沉默一会问:老师是不是想告诉我,我的“霉运”提前出来了……

  治疗:举行一个“霉运”告别仪式;讲一个美国奥运会参赛队员心理干预的故事;教授复习过程情景想象技术……每天2次自我训练。

  案例故事9:一个铅笔头带给家长的启示……

  志勇的妈妈一边流泪一边诉说:……你都不知道一家人这一个多月怎么过来的,我们知道儿子高考压力大,为了能给他一个看书学习的好环境,我和他爸在家不光电视不敢开,说话小心翼翼,甚至连个大气都不敢出。昨天晚上我怕志勇后天高考时还用过去的铅笔头,就小声提醒他:妈妈给你买了新铅笔,你把铅笔头扔……话没说完他像疯一样冲我发火,还说心情这么坏肯定考不好……

  考前,家长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一直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

  我们知道,既然大考前的多数考生心理特点是压力大、焦虑多和易激惹。那么,我们当家长的有必要了解一下家庭“四项基本原则”:

  1、减压不加压。考生的心犹如一根紧绷的“橡皮筋”,如果家长不懂得如何给孩子“松松劲儿”,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切忌再“给力”。因为任何的加油鼓劲儿的语言和行为都会成为新的“压力源”,“叠加”在孩子心身之上。

  2、“说的对不如做的对”。“行动胜于语言”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譬如那位妈妈如果不是在儿子做题时说话提醒,而是找个机会用削好的新铅笔替下铅笔头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3、减少而不是增加刺激。临近“大考”,考生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处于“高敏”期,家庭环境“维持现状”或许是家长最好的选择。事实证明,无论家长出于“爱护”还是“恐惧”,刻意地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饮食结构等,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打乱考生的心理节奏与生物节律。

  4、当家长不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最合理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做!

  案例故事10:另一个“我”参加考试的启示……

  这是一次“团辅”(集体的心理辅导)的摘录:

  C: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进入考场后,有几个“你”在参加考试呢?

  同学:……

  C:感到老师的问题莫名其妙是吧?那么,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考试时,一道题想不起来答案或没有思路,就放下去做下面的题。做着做着,脑海里突然出现刚才那道题的答案或解法。

  同学:有过,太多了……

  C:这就是说还有另外一个你不知道的“你”在神秘地帮你做题。是不是这样?心理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但有意识还有潜意识,当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最想告诉你们的是在考场上,有两个“我”参加考试!一个是“意识的我”,另一个是“潜意识的我”……老师说清楚了吗……

  接下来排演了一个心理情景剧。我扮演“潜意识的我”,同学们的角色是“意识的我”,二者之间展开一系列对话和互动……游戏结束,大家形成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共识:

  在考场上,只有保持头脑清晰、心情平和、身体轻松,才能支持意识和潜意识处于最佳状态。而头脑清晰、心情平和和身体轻松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一个“平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专家介绍:曹凯军,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高级心理师。健康管理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音乐 治疗学会会员,IHNMA国际催眠治疗师。

  门诊时间:星期一下午,星期三、四上午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交通指南
微信服务
返回顶部